期待相关方面深化产改政策的落地见效,多方协同,在全社会构建起“人人皆可为”的创新文化,让蕴藏在一线职工身上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,推动更多职工成为高水平技能人才,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8月27日《工人日报》以《破解从“玩具车”到“抢险神器”的创新密码》为题,报道了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樊家川作业区齐振乾创新团队的事迹,其中,他们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抢险机器人——一只从玩具遥控车获得灵感、历经上百次拆改试验的“钢铁战士”,如今已能承载1.5吨设备,在800米外完成泄漏排查、油污回收和应急供电等一系列高风险任务。该创新工作室自2019年以来,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20项,破解生产难题58项,其中19项获国家专利,成为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创新力量。
基层一线是职工科创的重要阵地。在不少企业,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在雨后春笋般诞生和成长。不少企业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,挖掘“小、实、新”的创新项目为立足点,聚焦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,开展技术革新、技术攻关、技术交流等,助力职工创新发明专利和创新项目更多涌现,让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技能提升的“练兵场”,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平台。各级工会高度重视职工创新工作,大力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。不少职工通过科技创新成长为全国劳模、大国工匠,通过发明创造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、创造了经济效益,而且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。
现实中,有些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。比如,工作室大多依托于劳动模范、大国工匠,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,长远规划不到位,人才储备相对薄弱;制度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不足,有时因资金问题而无法及时立项,制约了创新项目的开展;创新成果往往仅满足于企业内部使用,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相对滞后。
激发基层创新活力,让更多一线职工在技术创新中唱“主角”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一方面,职工要从基层一线找到创新点,立足企业需要、自身能力、前景广阔选择突破点,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攻关;另一方面,企业要搭建职工创新平台,完善职工创新机制,从资源提供、待遇提高、效益分享、技术交流等方面为职工创造条件,培育创新人才,拓展创新空间,弘扬创新文化,形成“人人可创新、人人愿创新、人人能创新”的氛围。
与此同时,各级工会应强化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,通过命名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动一线职工创新,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,促使企业形成职工“人人皆可为”的创新机制,让职工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。同时,鼓励一线职工立足创新拓展职业生涯,推广来自一线的创新成果,让职工从创新中得到实惠,从创新中成长成才。事实上,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不少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,都是基层一线的创新人才、“发明达人”。
提升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,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。各级工会要引导广大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,勤学苦练、深入钻研,勇于创新、敢为人先,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;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、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、提供舞台,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、创新人才。
职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。期待相关方面深化产改政策的落地见效,多方协同,在全社会构建起“人人皆可为”的创新文化,让蕴藏在一线职工身上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,推动更多职工成为高水平技能人才,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